有着 “ 中国淡水鱼之王 ” 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 IUCN)正式宣布灭绝。IUCN 21 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,长江特有物种白鲟(Psephurus gladius)已经灭绝, 长江鲟(Acipenser dabryanus)野外灭绝。
据报道,白鲟 2003 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, 而长江鲟(达氏鲟)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。
【 侨报综合报道 】 21 日,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。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,全球现存的26 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。名录显示,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,长江鲟野外灭绝,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。
长江鲟被评估为野外灭绝
综合北京《新京报》、成都红星新闻报道, IUCN 最新评估结果显示,约2/3 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。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,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,河流生态不断退化。IUCN 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·路维称: “ 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,但却在意料之中。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 ‘ 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’ 这一头衔。 ”
此次被提及的 3 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、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,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。白鲟2003 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,而长江鲟( 达氏鲟 )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。
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 4300 多种水生生物,其中鱼类400 多种, 长江特有鱼类170 多种;拥有白鱀豚、白鲟、中华鲟、长江鲟、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 种。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。2007 年, 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。但2018 年11 月14 日,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更新发布, 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,保持原定评级 “ 极危 ” 。
2019 年12 月23 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整体环境科学》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(pre-proof):预计2005 年至2010 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。2020 年1 月,IUCN 回应, 目前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, “ 后续还需要讨论 ” 。
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,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、研究员,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,同时也是 IUCN 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,
他将白鲟和已经灭绝的白鱀豚进行了对比: “ 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,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。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,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,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,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,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。 ”
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?
在全球范围内,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: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,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,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,以及栖息地丧失。
IUCN 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?武汉极目新闻报道, “ 通俗地讲,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, 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, 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,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。 ” 危起伟说,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, 1991 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。1993 年以前,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,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。
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? 危起伟解释: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,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, 白鲟多已奄奄一息;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,养殖白鲟需要近 20 米直径的水池,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, 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。 “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,它却再没有出现了。 ” 危起伟遗憾地说。
中国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
近年来中国已经加大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。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《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( 2015-2030)》、《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(2016-2025)》与《长江鲟( 达氏鲟 )拯救行动计划( 2018-2035)》。此外, 公开材料显示,科研人员已连续5 年未在长江监测到中华鲟产卵。
危起伟表示, “ 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只有灭绝一种未来。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,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,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。所幸 ‘ 长江大保护 ’ 已成中国共识, ‘ 十年禁渔 ’ 、《长江保护法》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。 ”
▲长江白鲟资料图。 北京《光明日报》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