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没有人会抗拒美食吧!但又有多少人对一份艺术美食感动得连命都不要!最近上映的一部《菜单》,明星演员阵容强大,伏地魔做主厨,安娜
·泰勒- 乔伊作为顾客,怎能让人不心动。曾经执导过《继承之战》的导演马克·米罗, 这次独挑大梁,拍出了一部充满了辛辣讽刺黑色幽默的惊悚用餐大戏。
这一切还得从尼古拉斯 ·霍尔特饰演的顶级吃货小哥开始说起, 他好不容易订到了他极度崇拜的偶像主厨的晚餐位子,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去赴约就餐。前往时就餐仪式感就已经拉满,就餐地点在一座私人小岛,每次只邀请12 位幸运儿前往用餐,每人的费用高达1250 刀!玛戈都在调侃我们在吃劳力士吗?
餐厅有专门的游艇接送顾客往返,就餐前顾客还会跟随主招待参观食材培育环境,讲解食材的养育和照料。一切准备就绪,大家开始就坐,厨房面对顾客,主厨在上每道菜前,都需要给顾客讲这道菜背后的故事,让这道菜有着不可磨灭的独创性和意义。
在用餐过程中,体验逐渐离谱化,顾客发现餐厅的厨房比地狱厨房还要地狱,主厨和厨师助理阶级分明,军事化管理,主厨一呼百应, 餐厅从来不遵循顾客至上,而是主厨和美食才是这次用餐食物链顶端的存在,顾客花钱消费,纯属过来配合主厨的演出。
每次主厨要宣布自己的菜肴, 就必须要先来个特别招人厌的击掌,每次玛戈都被吓一跳。而顾客到底吃什么,由不得顾客决定,而是由主厨来定夺今天适合吃什么, 而且不吃完,那对不起,就别想吃下一道菜。用主厨的话说,他做的菜,顾客不能用 “ 吃 ” 这个字来对待,他的美食不是用来 “ 吃 ” 的, 而是用来 “ 品尝 ” !可想而知主厨对美食的品控,是有多么固执。更恐怖的事情很快发生,顾客发现这次用餐不简单,想要中途离场,结果却发生了流血事件,之后更是上演一场场惊悚逃生记。
如果你喜欢美食,特别是你经常去享用米其林美食艺术的话,那么《菜单》在美食视觉创意呈现上, 应该不会让你失望,影片专门请到了美国唯一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多米尼克 ·克里恩来担任美食的烹饪和创意环节。
《菜单》整体的观影节奏把控得相当好,尤其是前半段,悬疑感做得相当到位,讽刺和批判也相当贴合。影片利用当下美食和时尚结合的文化作为切入口,但却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于美食背后的认知,玩了一次全方位对于美食艺术的吐槽。在顾客上船前往就餐小岛时, 吃货小哥让手机先吃,然后在那大谈口感就能反映出,当下不少人在享用一道美食时,并非为了自己的体验,而是为了发到社交平台上满足自己虚荣心。等到了用餐时间, 主厨的每道菜的做法和设计,以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,更是层层加码, 把批判推向更极端的台面。所以到影片后半段我反而觉得用力过猛, 把一些暗藏的讽刺直接搬到台词直白说出,少了留白空间。
如果你把《菜单》单纯看成惊悚爽片,不去特别深究影片所表达的深意是否恰当或够不够辛辣,影片确实有在极力做好它的本分,悬疑紧张幽默感都渲染得还算到位, 整个观影过程看下来刺激度是够的。
前半段影片在展开主厨和顾客的角色塑造时,其实群戏的角色铺垫相当稳,每位顾客除了女主玛戈, 其他人都是主厨精挑细选的存在, 每位顾客都代表着在社会不同的类型,其中美食评论家最为典型,她可以决定一家高级餐厅的成败与否,决定一位厨师职业生涯的命运。
不过到了影片后半段,这些角色并没能继续深挖下去。这也是我觉得影片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的点, 在荒诞调侃当下人们总是偏离主题的同时,影片没能很好的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,只是单纯归结于主厨的复仇式对社会的报复,甚至连主厨背后为何这么做的动机都懒得展开,这就造成影片没有真正的主角,而是一场创意很新颖的美食杀人事件。
下面咱们来详细说说:
首先是餐厅的选址,是位于一座私人小岛,食材几乎都是自己打造,这对应了现实中丹麦著名的米其林餐厅 NOMA,厨师团队阵仗特别大,操作形式也和影片差不多。
NOMA 无疑是很成功且口碑也不错的餐厅,我肯定是没吃过, 但类似于NOMA 这样的顶级餐厅, 也被讨论过这类型的餐厅过于包装食物背后的故事,从而忘了人类摄取食物本身的原始概念。
关于不需要顾客点餐的形式, 近些年也开始流行起来成为时尚美食艺术的宠儿,这种操作也被称为无菜单料理或厨师发办, Omakase。日语的意思就是 “ 交给厨师了 ” ,以体现相信厨师的专业度,也能让顾客不用去纠结吃什么,顾客显得更高贵。但 Omakase 流行起来之后,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,一些厨师往往会选择珍贵关键是高价的食材,然后给顾客享用,而并非量身定制,从而显得性价比很低。
电影中的章节和精致西餐的流程一致,分成开胃菜,汤或面包, 副菜,主菜,甜品等。
其中有一道菜主食应该是面包,但主厨却讲述了面包诞生的故事,面包是为了穷人填肚子用的, 怎么能上这样的顶级奢华餐厅,于是这道菜叫做 “ 没有面包的面包 ” 。然后主厨给顾客仅仅上了一个面包餐盘,上面只有几滴不同口味的蘸酱,这让美食评论家直接高潮了,在那大放厥词排比句连连, 觉得这道菜堪称一绝。
接下来助理厨师 “ 表演 ” 自杀, 美食评论家也觉得是为了增加用餐过程的戏剧张力,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演。影片类似于这样的对照现实阶层隐喻的戏码还有很多,我就不多举例了。
最后我们来探讨下结局,结尾眼看大家都无法逃出主厨给大家准备的死亡晚餐下,玛戈灵机一动说没吃饱,要加一个芝士汉堡挑战主厨,主厨有应必答,亲自给玛戈做了一个芝士汉堡,玛戈于是要求打包带走,有惊无险的离开了餐厅。
看过电影的大伙伴估计会疑惑,为什么主厨要放过玛戈,我认为,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已经成为厨神的主厨,为何要和顾客同归于尽?影片表达得有些晦涩, 主厨的动机是因为他已经失去追求美食的欲望,就算他做出一坨 “ 翔 ” ,也会被夸好吃,而真正的富人,从来不在乎主厨的用心, 只管吃个氛围而已。这才导致主厨对人们彻底绝望,想用最极端的方式,造就一次艺术的死亡晚宴。对于追求完美的主厨,他这次死亡晚餐的顾客是做了精挑细选的, 杀的其实都是熟客,而对于普通平民的吃货小哥,对美食有着痴迷的狂热,他在明知道今晚是死亡晚餐的前提下,还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前往,为的就是吃到主厨的美食。
所以玛戈并不知情、也不在名单里,这才让主厨在整个过程中强烈注意到了玛戈,而在主厨和玛戈交流过程中,主厨看得出玛戈是略带叛逆,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,这样就和主厨有了些许情感的共鸣。
于是主厨给了玛戈选择,要么加入他的队伍,要么成为被宰的顾客,所以玛戈必须想办法离开,在故事发展过程中,玛戈意外去到主厨房间,发现主厨是从做汉堡起家的,那时的他有一张营业照片,笑得纯真且开心。所以玛戈意识到当时的主厨为普通人做芝士汉堡,是能获得成就和幸福感的,但如今主厨越成功,却越觉得空虚和对人品尝美食失望。
而玛戈洞察了这一切,她最后对主厨对于美食制作强迫症的追求,提出她没吃饱,需要加餐给她做个芝士汉堡。主厨心领神会,做了一个汉堡还给玛戈打包,让玛戈离开了。
主厨这么做是不想错杀掉一个真正愿意懂得享受美食的人,这也是影片的主旨,真正的美食,不应该成为时尚或艺术品,归根结底, 美食还是用来吃进肚子的,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汉堡,吃完依然能让你获得最大的满足感。
整部电影其实探讨的就是美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,而影片这样的结局已经在告诉观众,能填饱肚子并给你获得满足感,那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独家美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