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性教育的变革之路

1742447438000

作为中国性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,方刚博士长期致力于性学研究和青少年性教育改革。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,还积极推动性教育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。近日,他在《文化使者·名家讲坛》西雅图站的讲座期间接受了侨报记者专访,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历程与性教育理念。

从新闻采访到性学研究
方刚博士最初涉足性学研究,源于1993年一次特殊的采访。当时,他作为记者报道国内第一个同性恋沙龙,这次经历改变了他对性的认知,使他意识到性不仅是生理现象,更关乎情感、文化和社会价值观。1995年,他出版了《同性恋在中国》,由此正式进入性学研究领域。他发现,许多文化通过宗教、法律和社会道德约束个体性选择,导致歧视与压抑。他借鉴欧美经验,主张性人权应得到尊重,每个人都应自由选择性取向和性别身份,而不受外界干涉。

推动性教育的转型
在研究过程中,方刚博士发现,中国传统性教育主要采取“规训式”模式,强调禁止和约束,而缺乏真正能帮助青少年的知识与能力培养。例如,尽管教育体系极力防止早恋和未成年性行为,但相关问题的发生率并未降低,反而因缺乏科学指导让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手足无措。
针对这一现象,他于2013年提出“赋权型性教育”理念。他认为,性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规范行为,而是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决策能力,使他们在面对性、情感和亲密关系时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。这种教育模式强调提供科学知识、培养批判性思维,并帮助青少年理解行为后果,而非简单地告诉他们“可以”或“不可以”。

家庭与学校的双重挑战
在推广赋权型性教育的过程中,方刚博士也遇到了不少挑战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长对孩子的绝对影响力,许多家长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指导孩子,而非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。互联网的普及让青少年获取的信息远超家长的认知范围。例如,在方刚博士主持的性教育营中,青少年经常提及一些家长完全不了解的性话题,如“纸片恋”“骨科”等网络热词,这些新兴概念反映了代际之间在性观念上的落差。
方刚博士强调,性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,家庭的开放与支持同样重要。如果家长长期压制孩子的自主判断,可能导致他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。
因此,他鼓励家长以开放心态与孩子沟通,避免将性教育视为禁忌,而应主动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性观念。
为推广赋权型性教育,方刚博士出版了《让孩子更有力量: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》《做不尴尬的父母:家庭性教育150问》等80余部著作,并创办“猫头鹰性教育营”,为数万名青少年和家长提供科学、系统的性教育指导。他希望赋权型性教育能成为主流,使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,在人生各阶段做出负责任的选择。同时,他呼吁社会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性教育的进步,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加科学、开放和包容的成长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