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9日,万达集团董事长、中国前首富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(简称“限高”)的措施已取消。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当天已经没有王健林“限高”的信息。有法律界人士称,“限高”解除后并非一劳永逸,若相关主体再次无正当理由不履约,法院仍可重新采取“限高”措施,不因其曾解除而免责。
王健林被“限高”
9月26日,王健林因万达下属文旅项目1.86亿元(人民币,下同)执行案被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限制高消费令。相关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。然而仅仅3天后的29日清晨,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撤下相关记录,“限高”措施解除。
中通社援引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,万达内部人士称,此次“限高”源于下属项目公司武汉楚河汉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经济纠纷,双方此前已持续协商解决,或因“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”导致临时措施发布后迅速撤销。
何为“限高”?
“限高”是法院为督促被执行人履行金钱给付义务而采取的强制措施,有明确法律依据。北京金诚同达(济南)律师事务所孔凡清表示,其目的并非惩罚,而是通过限制非生活或经营必需的高消费行为,施加合理压力,促使其主动还债,同时防止资产不当流失,保护债权人权益。
“限高”聚焦“非必需”消费,具体包括八大类行为:禁止乘坐飞机、高速动车组全部座位;不得入住星级酒店、进出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场所;不得购买不动产、进行高档装修或租赁高档写字楼;不得旅游度假、支付高额保费购买理财产品,以及其他超出基本生活与工作需要的消费。
被“限高”有两个关键条件:一是成为被执行人,即法院判决需还债但未主动履行;二是未在执行通知指定期内履行义务。孔凡清强调,无论是否有能力偿还,只要未按时履约,法院即可依申请或依职权决定“限高”,无需认定其“拒不执行”。
北京天驰君泰(济南)律师事务所常芬介绍,“限高”可在三种情况下解除:一是全部履行义务,法院核实后立即解除;二是提供法院认可的有效担保,或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并获书面同意;三是因就医、奔丧、重要商务等特殊事由,可凭证明材料申请临时解除。
万达还剩多少家底?
有分析指,尽管危机暂时解除,但背后的警钟已敲响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万达集团目前累计被法院强制执行偿债总额超52亿元,仅今年8月以来,便因两起案件被北京、上海金融法院强制执行28亿元;天眼查更显示,其旗下企业股权冻结信息多达47条,涵盖万达商管、文化产业等多个核心板块。
自2023年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对赌(估值调整机制)失败以来,这位企业家便开启了“卖卖卖”的断臂求生模式,持续“瘦身”以缓解债务压力。三年间,万达累计出售超85座万达广场,仅今年5月,万达便一次性打包了48座给太盟、腾讯、京东联合体。
据中通社报道,近日成立的“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”(下称“苏州宽遇”)总出资额达224.29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标志着48座万达广场出售交易初步落地。
交易涉及北京、广州、成都等39个城市的重资产项目,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交割,万达商管将继续负责日常运营。苏州宽遇股东中,腾讯通过旗下公司持股约44.4%(出资约100亿元),京东通过北京潘达持股22.2%(出资约50亿元),阳光人寿持股19.9%,太盟集团持股约5%,其余包括广州及苏州国资企业等。腾讯与京东均为万达老合作伙伴,2018年曾联合苏宁、融创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管。此次交易通过专项基金平台完成,延续了双方合作模式。
腾讯与万达成立的“深圳智薯投资合伙企业”(注册资本160.8亿元)及京东与万达成立的“北京泓睿潘达管理谘询合伙企业”(注册资本80.5亿元)可能与此次交易相关,但万达方面未予置评。据报,交易或为2018年Pre-IPO投资的退出机制重构。
除此以外,万达酒店管理公司卖给了同程旅行,快钱金融股权易主中国儒意,海外资产如美国传奇影业、英国圣汐游艇也悉数清空。
据统计,2024至2025年,万达处置资产规模逾900亿元,昔日横跨地产、文旅、影视、金融的庞大帝国,如今已精简为“商管 文旅”两条主线。
但也有分析认为,万达广场的分布来看,王健林远没有认输,因为他卖掉的与留下的都藏着他对未来的渴望。
比如,王健林正加速出手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;相反的,遍布全国县城的万达广场却很少被列入出售名单。理由很简单,因为下沉市场的万达广场展现出了强劲的消费活力。有评论指,这一切的背后,是对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旧模式的彻底告别。目前,万达所有公开债券均如期兑付,剩余公开债务极少,未出现烂尾楼或欠薪事件——这份“体面”显得尤为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