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中国多地放宽了对考取公务员、事业编(简称“考公考编”)的年龄要求,将原本常见的报考年龄上限35周岁提升至38周岁、43周岁等。此类改革举措反映中国社会观念、人才供需结构等方面的变革,近来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。
2026年“国考”报名将开启
据中国国家公务员局10月14日消息,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(一般又称“国考”)报名即将开始,共计划招录3.81万人。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中国国考报考年龄上限打破过往常见的“35岁门槛”,放宽为一般38周岁以下。
中国国家公务员局当天的公告称,考生可于10月15日8时至10月24日18时期间进行网上报名,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1月30日在全国各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自治区首府和部分城市同时举行。
公告显示,报考资格其中包括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、38周岁以下,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放宽到43周岁以下。
而去年发布的2025年中国国考公告显示,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、35周岁以下,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放宽到40周岁以下。
多地打破“35岁门槛”
今年以来,“考公考编”的年龄要求渐渐没有那么严苛。
1月,四川省人社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提出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,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。
9月,四川省遂宁市、眉山市发布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,对年龄的要求均调整为本科学历38岁,研究生学历43岁,较之上半年招聘均有所放宽。四川省广元市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,对研究生学历人员的年龄要求也放宽至41岁。
以上远非个例。今年上海市执法类公务员的报考年龄上限也放宽至38周岁以下。在江苏省,特定基层岗位如优秀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(主任)招录职位的报考者,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。今年山东、新疆、贵州等地将部分事业单位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。
年龄放宽意味着什么?
中通社分析,考公考编年龄限制的“松绑”代表着多年来中国民间诉求从官方政策层面走向实践。
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,打破考公考编乃至整个就业市场“35岁门槛”再度成为热议话题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了《关于坚决纠正就业领域年龄歧视的建议》。他在调研中发现,当前的中国就业市场年龄歧视普遍,特别是35岁限制入职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年人就业,导致人才资源浪费和就业结构性矛盾。郑功成建议主管部门清理带有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,制定专项行动方案,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树立反就业年龄歧视的社会氛围;建议国家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纠正就业歧视中的带头作用,并接受社会监督。
另一方面,考公考编打破“35岁门槛”既意味着人才需求的变革,未来也必将吸引更多“经验型”人才进入中国“体制内”,可以预见长远的社会影响。
《瞭望》杂志6月曾发表评论称,放宽求职年龄限制,体现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尊重。当各年龄段劳动者各展所长,就业市场将迸发更大活力。中国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,取消35岁年龄限制,不但有利于给35岁以上的求职者更多就业选择,而且可让包括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等在内的单位扩大选才面,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,为每个求职者创造平等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环境。
另有评论认为,国考招录打破“35岁门槛”,契合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现实背景。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就已升至39.72岁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35岁以上的人群正成为社会主力军,再加上如今人们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,就业年龄推后,35岁的年龄标准逐渐无法适应社会新变化。国考招录率先放宽年龄,向外界尤其是中青年群体释放了更加积极的信号,也将为人才流动拓宽渠道,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新活力。
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表示,“35岁左右的年龄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,正是许多人才在职场上的‘黄金期’,吸纳这部分人进入公务员队伍,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质量。”
“此政策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报考机会,使具备丰富社会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够加入公务员队伍,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更多元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视角。”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李曼卿也表示。
竹立家表示,国考招录报名年龄的放宽,对于工作以后选择学历深造的人也是一个利好政策。“现实中,很多人在工作几年之后会选择重新回到学校,继续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,这些人才既具有学识,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,此次年龄的放宽对于解决这些人的就业也具有积极意义。”
